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支撑件,所述背板形成有安装槽;所述背光模组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光学调控件;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环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且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部设有透明支撑部,所述透明支撑部朝向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向延伸,并部分位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可保证支撑稳定性的同时减少有效显示区域与显示装置边界的距离。
公开号:CN214335406U
申请号:CN202022943705.0U
申请日:2020-12-1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万业;郑浩旋
申请人:HKC Co Ltd;
IPC主号:G02F1-133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n0002] 现行液晶显示装置的架构一般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一般包含光源和调控出光的光学调控件,光源设置在光学调控件下方或侧方。显示面板则设置在光学调控件的上方,以接收背光模组产生的均匀光线。
[n0003] 当前,显示装置追求更小距离的边框设计,而现行方案中,显示装置周边支撑显示面板的支撑件需要较宽的有效支持宽度,这就限制了显示面板有效显示区域边界到显示面板物理边界的距离不能太窄,进而限制了有效显示区域边界到显示装置边界的距离不能过小,影响视觉体验。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域边界到显示装置边界的距离小和支撑稳定两难的技术问题。
[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显示装置包括:
[n0006] 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安装槽;
[n0007]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光学调控件;
[n0008]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环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及
[n0009]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且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部设有透明支撑部,所述透明支撑部朝向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向延伸,并部分位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n0010]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支撑部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设有第一粘接件,所述第一粘接件为透明材料。
[n0011]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非显示区域之间设有第二粘接件,所述第二粘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一粘接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粘接件为遮光材料。
[n0012] 可选的实施例中,其中一所述光学调控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支撑件的表面和/或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光学调控件的表面设有半反射半透射面。
[n0013]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光学调控件的表面设有反射面。
[n0014]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半反射半透射面为涂层或贴片中的一种;和/或,所述反射面为涂层或贴片中的一种。
[n0015] 可选的实施例中,其中一所述光学调控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安装槽底壁的表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透明支撑部相对应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所述导光板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n0016]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件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1,所述光学调控件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2,其中,S1大于S2。
[n0017]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连接有抵压件,所述支撑件抵接所述底壁的端部弯折延伸有底座部,所述抵压件抵压所述底座部。
[n0018]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由所述安装槽的开口边缘朝向所述安装槽内部弯折延伸形成。
[n0019]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以及固定两者的背板和支撑件,显示面板包括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接收背光模组的射出光可以显示图像,非显示区域则不能显示图像,此处,支撑件夹设于背板和光学调控件之间,设置支撑件的一端部连接有透明支撑部,该透明支撑部靠近显示面板设置,并朝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延伸,如此夹设于显示区域与光学调节件之间,因透明支撑部为透明材料,故而该结构不影响显示区域的显示,同时支撑件能够支撑显示面板更多的部分,提高支撑显示面板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了稳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增加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即从外观看能够进一步减小有效显示区域边界到显示装置边界的距离,且保证显示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n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n0022] 图2为图1中A处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n0023] 图3为图1中A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n0024] 附图标号说明:
[n0025] 100 显示装置 50a 显示区域 10 背板 50b 非显示区域 10a 安装槽 70 支撑件 11 抵压件 71 本体 30 背光模组 711 反射面 31 光学调控件 73 透明支撑部 33 导光板 75 底座部 331 导光微结构 77 第一粘接件 333 半反射半透射面 79 第二粘接件 50 显示面板
[n0026]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n002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8]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n0029]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n0031]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100。
[n0032]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
[n0033] 背板10,所述背板10形成有安装槽10a;
[n0034] 背光模组30,所述背光模组30设于所述安装槽10a内,所述背光模组30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光学调控件31;
[n0035] 显示面板50,所述显示面板50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31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50包括显示区域50a和环绕显示区域50a的非显示区域50b;及
[n0036] 支撑件70,所述支撑件70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31与所述安装槽10a的侧壁之间,且所述支撑件7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50的端部设有透明支撑部73,所述透明支撑部73朝向所述显示区域50a的方向延伸,并部分位于所述光学调控件31与所述显示区域50a之间。
[n0037]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50,背光模组30包括有背光源(未图示),为显示面板50提供光源,同时,为了提高出光效率和出光效果,背光模组30还包括若干依次叠设的光学调控件31,光学调控件31可以是导光板33、增光片或扩散片等,导光板33可以将点光源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出射,增光片可以通过增加出射光的亮度,扩散片可以增加出射光的出射角度,从而为显示面板50提供较为均匀且稳定的光源。此处,背光源可以设置在光学调控件31的侧边,即背光模组3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30;背光源可以设置在光学调控件31的下方,即背光模组3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30。
[n0038] 显示面板50设置在光学调控件31的正上方,从而能够较好接收背光模组30的出射光,显示面板50包括显示区域50a和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从显示区域50a延伸出的非显示区域50b,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50的俯视角度看,非显示区域50b可包围显示区域50a且不显示图像,显示区域50a和非显示区域50b可以限定整个显示面板50。从结构上讲,显示面板50包括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夹设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彩色基板的公共电极与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在导通电路时形成平行电容,共同对液晶分子进行驱动,从而使得光线通过显示所需要的图像。
[n0039] 同时,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固定背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50的背板10和支撑件70,该背板10形成有安装槽10a,安装槽10a的底壁可为背光模组30提供支撑,安装槽10a的侧壁同时限制显示面板50从安装槽10a内脱离。具体地,该背板10大致呈四方扁平框体,将光学调控件31依次设于安装槽10a的底壁,背光源可设置在光学调控件31的侧方(此处未图示),并配合支撑件70起到固定显示面板50的作用。支撑件70夹设于光学调控件31与安装槽10a侧壁之间,支撑件70包括本体71和透明支撑部73,透明支撑部73设于本体71靠近显示面板50的一端,并朝向显示区域50a延伸,透明支撑部73的材质可以是膜片或透明硅胶片以及亚克力板等,在此不作限定,只要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即可。该透明支撑部73位于光学调控件31与显示区域50a之间,并且透明支撑部73与显示面板50连接,支撑件70的另一端与背板10连接,故而可以抵压固定光学调控件31,并稳定显示面板50。此处,透明支撑部73可与本体71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本体71也选用透明材料,或者透明支撑部73与本体71为分体结构,两者通过粘接或注塑成型而固定。
[n0040] 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背板10固定显示面板50,例如,在安装槽10a的开口周缘弯折延伸有压板,抵压显示面板50背离背光模组30的表面,且伸向显示区域50a的材料为透明材料,减少对显示区域50a的影响。
[n004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50和背光模组30,以及固定两者的背板10和支撑件70,显示面板50包括有显示区域50a和非显示区域50b,显示区域50a接收背光模组30的射出光可以显示图像,非显示区域50b则不能显示图像,此处,支撑件70夹设于背板10和光学调控件31之间,设置支撑件70的一端部连接有透明支撑部73,该透明支撑部73靠近显示面板50设置,并朝向显示面板50的显示区域50a延伸,如此夹设于显示区域50a与光学调节件之间,因透明支撑部73为透明材料,故而该结构不影响显示区域50a的显示,同时支撑件70能够支撑显示面板50更多的部分,提高支撑显示面板50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了稳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增加非显示区域50b的面积,即从外观看能够进一步减小有效显示区域50a边界到显示装置100边界的距离,且保证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
[n0042] 请继续参照图2,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支撑部73与所述显示区域50a之间设有第一粘接件77,所述第一粘接件77为透明材料。
[n0043] 本实施例中,因透明支撑部73与显示区域50a之间需要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以固定显示面板50不发生脱离,且该处的连接件不能影响显示区域50a的图像显示,故而选择在两者之间设有第一粘接件77,即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第一粘接件77为透明材料,例如,液体胶:树脂胶或甲醇胶等,也可以是固体胶,方便连接,且能降低成本。此处,为了提高支撑件70与显示面板50的连接结构稳定性,设置第一粘接件77在显示面板50的周向方向沿着透明支撑部73的延伸而延伸,从而保证每一处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为了防止边缘处对出射光的影响,可以将第一粘接件77在显示面板50的中心到边缘的方向上延伸,即第一粘接件77延伸至非显示区域50b与透明支撑部73之间,但是第一粘接件77不宜延伸过长,从而保证显示面板50的出光效果。
[n0044]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当支撑件70为多个分体结构且间隔设置,也可以将第一粘接件77设置多个并间隔设置。
[n0045] 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70与所述非显示区域50b之间设有第二粘接件79,所述第二粘接件79环设于所述第一粘接件77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粘接件79为遮光材料。
[n0046] 本实施例中,因第一粘接件77为透明材料,其可以允许光通过并传递到显示区域50a内,故而,为了防止在第一粘接件77的外周面处漏光,设置支撑件70与非显示区域50b之间设有第二粘接件79,该第二粘接件79为遮光材料,例如黑黑双面胶、黑白双面胶或PET黑色双面胶等,并且该第二粘接件79环设于第一粘接件77的外周面,从而有效防止光从第一粘接件77的周面漏出,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此处,第二粘接件79可抵接第一粘接件77的外周面,两者相抵接的位置位于非显示区域50b,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配两者的长度。且第二粘接件79可以外露于非显示区域50b,即位于安装槽10a的侧壁与显示面板50之间。该第二粘接件79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部与显示面板5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n0047] 虽然透明支撑部73可以使得光通过,但是为了提高从透明支撑部73射出的光在显示区域50a的显示与其他部分的一致性,可以选择增加射向透明支撑部73的光束的亮度和数量。其中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当一光学调控件31为导光板33时,所述导光板33朝向所述支撑件70的表面和/或所述支撑件70朝向所述光学调控件31的表面设有半反射半透射面333。
[n0048]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3设于背板10的底壁,即安装槽10a的内底壁,当背光源(未图示)设置在导光板33的侧方时,光经过导光板33会发生全反射,使得光从导光板33的一端逐渐传递到另一端,图中所示为导光板33的另一端,当光线传至导光板33朝向支撑件70的侧面时,为了减少光线被支撑件70所吸收消耗,故而在此处设置有半反射半透射面333,该半反射半透射面333可设置在导光板33的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支撑件70的本体71朝向导光板33的侧面,从而能够使得部分光线经反射后可以射向透明支撑部73,从而增加与透明支撑部73所对应的显示区域50a的亮度,同时也达到弥补透明支撑部73对直接透射光的损耗,提高显示效果。具体地,本反射半透射面可以是在导光板33或本体71的侧面进行贴片或者涂层来实现,例如,贴片时,选择上黑下银的材质,镀层时可以镀上银层,通过部分镀层或贴片,从而达到半反射半透射的效果。
[n0049]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导入透明支撑部73的光线,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70背离所述光学调控件31的表面设有反射面711。
[n0050] 本实施例中,当部分光线经过支撑件70朝向导光板33的表面后,会进入支撑件70内部,并到达支撑件70背离导光板33的表面,为了使得这部分光线也导入透明支撑部73内,在支撑件70背离导光板33的表面设置反射面711,从而可以将进入本体71的光线经过反射面711后射向透明支撑部73,进而增加了与透明支撑部73相对的显示区域50a的亮度,弥补透明支撑部73对出射光的影响。此处,反射面711也可以是贴片式反射片或反射涂层来实现,即在支撑件70的侧面整体涂覆银层,或是粘贴上黑下银的贴片,在此不作限定,从而达到全反射的效果。
[n0051] 请参照图3,为了提高透明支撑部73处的出光亮度,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当一光学调控件31为导光板33时,所述导光板33朝向所述安装槽10a底壁的表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331,所述导光板33与所述透明支撑部73相对应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所述导光板33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73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导光微结构331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导光微结构331的分布密度。
[n0052] 本实施例中,同样以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33的侧方为例,导光板33朝向所述安装槽10a底壁的表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331,光线可由导光板33靠近背光源的一端经过反射和折射传递到远离背光源的一端,如此,为了使导光板33朝向安装槽10a的底壁的表面反射较多的光线至透明支撑部73,在垂直于导光板33表面的方向上,导光板33与透明支撑部73对应的区域为第一区域,其余区域为第二区域,将第一区域内的导光微结构331的分布密度设置大于第二区域的导光微结构331的分布密度,该导光微结构33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凸点、棱条或是印刷形成的油墨点等,能够增加打乱导光板33内的光的全反射路径的几率,从而使得更多的光传递到透明支撑部73处,有效提高显示面板50的出光亮度的一致性。
[n0053] 此外,为了提高透明支撑部73处的出光亮度,又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调控件31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73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1,所述光学调控件31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73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2,其中,S1大于S2。
[n0054] 本实施例中,以光学调控件31为扩散片为例,一般的,扩散片是通过在基材内加入起到折射和反射作用的多个化学颗粒形成,且基材大部分是光透过率高的材料,如PET、PC、PMMA等,故设置扩散片的S1大于S2,可以通过对化学颗粒的数量和尺寸进行设计,从而保证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73的区域的穿透率更高,继而弥补透明支撑部73对光线的影响,有效保证出光亮度均匀。
[n0055] 为了方便组装,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0a的侧壁连接有抵压件11,所述支撑件70抵接所述底壁的端部弯折延伸有底座部75,所述抵压件11抵压所述底座部75。
[n0056] 本实施例中,因有支撑件70的设置,且透明支撑部73与显示面板50相连接,无需设置前框去抵压显示面板50,故而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边框尺寸,同时,为了增加支撑件70与背板10的连接稳定性,设置安装槽10a的侧壁连接有抵压件11,该抵压件11由安装槽10a的开口朝向底壁的方向延伸,支撑件70还包括底座部75,该底座部75设于本体71背离显示面板50的端部,且朝向显示面板50的边缘方向延伸,如此,抵压件11可以直接抵压底座部75,防止支撑件70于垂直于显示面板50的方向上发生松动脱离,提高结构稳定性,且底座部75这一结构与透明支撑部73的延伸方向相反,可以提高支撑件70的整体受力均匀性,使得整体显示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n0057] 为了进一步提高背板10的结构强度,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11由所述安装槽10a的开口边缘朝向所述安装槽10a内部弯折延伸形成。此处,背板10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增强其自身结构强度,从而增加了对其他部件的支撑和稳定作用,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背板10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或金属,塑料可以注塑成型,金属可以冲压后折弯成型,且抵压件11与安装槽10a的槽口为光滑过渡面,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美观,且减少显示装置100便于棱角化,提高安全性。
[n0058] 此外,为了更进一步能够增强透明支撑部73所对应的显示区域50a的亮度,此处将导光板33的底面设置导光微结构331的同时,还在导光板33和支撑件70相对的两侧面之一增加半反射半透射面333,且在支撑件70背离导光件的侧面增加反射面711,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弥补因透明支撑部73伸入显示区域50a的影响,提高显示面板50整体的出光亮度均一性,改善出光效果。
[n005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形成有安装槽;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层叠设置的光学调控件;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调控件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环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及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且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部设有透明支撑部,所述透明支撑部朝向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向延伸,并部分位于所述光学调控件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支撑部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设有第一粘接件,所述第一粘接件为透明材料。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非显示区域之间设有第二粘接件,所述第二粘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一粘接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粘接件为遮光材料。
[0004]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光学调控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支撑件的表面和/或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光学调控件的表面设有半反射半透射面。
[000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光学调控件的表面设有反射面。
[000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反射半透射面为涂层或贴片中的一种;和/或,所述反射面为涂层或贴片中的一种。
[0007]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光学调控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安装槽底壁的表面上设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透明支撑部相对应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所述导光板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0008]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控件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1,所述光学调控件未对应所述透明支撑部的区域的穿透率为S2,其中,S1大于S2。
[000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连接有抵压件,所述支撑件抵接所述安装槽底壁的端部弯折延伸有底座部,所述抵压件抵压所述底座部。
[001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件由所述安装槽的开口边缘朝向所述安装槽内部弯折延伸形成。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2913706B1|2018-03-14|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185079B2|2019-01-22|Display apparatus
KR101966739B1|2019-04-09|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696234B1|2015-09-23|Backlight device
US8351010B2|2013-01-08|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228459B2|2012-07-24|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12017721A1|2012-02-09|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00056161A|2010-05-27|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090296022A1|2009-12-03|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14335406U|2021-10-01|显示装置
KR20070002876A|2007-01-05|액정표시모듈
CN210864265U|2020-06-26|反射片和背光模组
JPWO2011162032A1|2013-08-19|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58523A1|2011-12-22|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KR101260015B1|2013-05-06|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7015397B|2020-08-11|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616911B1|2016-05-02|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688991B1|2017-01-03|반사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CN214669977U|2021-11-09|显示装置
US10678084B2|2020-06-09|Display device
CN209928188U|2020-01-10|显示装置
CN210294752U|2020-04-10|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10124209A1|2021-04-29|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CN212060815U|2020-12-01|背光组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CN209946598U|2020-01-14|防止光学膜片移位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屏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943705.0U|CN214335406U|2020-12-10|2020-12-10|显示装置|CN202022943705.0U| CN214335406U|2020-12-10|2020-12-10|显示装置|
[返回顶部]